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各部门全力支持,人财物保障到位,管理服务规范,做到了全员化参与、全过程覆盖、精细化管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就业创业工作理念、机制、模式,成效突出。
近年来,学院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争做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示范。
——整合多方资源,联动提升就业质量。学院是安徽省机电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014年与芜湖市弋江区政府共建了“弋江机电科技园”,为学院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发展前景的创业平台,目前已进驻13个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或富有特色的创业项目。此外,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项目,在专业共建、人才培养、应用科研服务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以创业带动就业。学院是芜湖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联盟单位,与芜湖、张家港、常熟、温州市等多地人才交流中心和开发区管委会建立了协作关系,助推了校内市场的升级,较好地实现了毕业生“批发”就业。
——共建联动机制,实现无缝对接就业。学院充分利用自主招生的政策优势,为合作企业开设量身定制的定向班,实行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定向或合作推荐就业。如“与整个企业合作式”的订单培养模式的奇瑞汽车班,“订购式”订单培养模式的金鼎锅炉班,“定岗式”订单培养模式的合力叉车班,“全程校企一体式”定向订单培养模式的马瑞利模具班等。校企合作订单班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共计30个,学院近1/3的毕业生通过订单班实现就业。
——深化校企合作,引领学生优质就业。学院积极推行“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校企深度合作育人。建成了4个“校中厂”,如与企业合作共建“安徽江城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集汽车修理、美容装潢、理赔保险、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等为一体,是芜湖市城南最大的国家一类汽车维修企业。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双方共同提供师资,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校企合作建成了“集瑞学院”等12个“厂中校”,将课堂延伸到企业车间,学生可以在企业现场学习和集中顶岗实习,加强职业素质和就业核心技能培养。企业的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教学管理。近年来,学院与奇瑞、集瑞重工等企业合作开发了20多门课程,合编特色教材30余种。
——打造竞技平台,促进学生高端就业。2014年,学院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带动下,成功承办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赛项和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4个赛项。通过承办和参加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学院将技能大赛的办赛目标、实施过程、比赛内容、评分机制等引入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中,使专业建设与大赛相结合,实训条件建设与大赛场地设备要求相结合,深化了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2014年,学院学生在全国、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获奖51项,其中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安徽省一等奖10项。目前,学院国赛一等奖选手戴大桂、陈军凭着过硬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已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所材料研究院提前录用,有正式编制和安家费。安徽省规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奖高职学生可免试入读本科。
——树立创业典型,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安徽省创新创业示范校,学院高度重视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了院系两级创业工作体制,初步形成了创业课程、创业赛事平台和创业实践为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成效突出。主要体现在学院通过校内竞技搭平台,学生技术技能、综合素质同步提升;品牌项目上水平,特色活动推动专业素质拓展;综合施策齐并举,不断涌现显著成果点亮未来。学院通过政校企深度融合,建设创业载体,争取创业扶持,树立典型引领,整合多方资源,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涌现了杨杰、丁健、徐文杰等一批在校学生就业创业典型。
——融通校企文化,推动文化引领就业。学院通过职业素养教育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的平台,团队精神培养确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的交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的纽带,“工学结合”创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的模式等举措,使校园文化全面融入企业文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走向社会、深入企业的机会,让他们在离校之前就感受了企业员工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这有效地帮助他们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提高了他们毕业后到企业的适应能力,从而践行了学院毕业生与市场无缝对接,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建立跟踪体系,实时追踪就业动态。学院建立了毕业生及行业企业人才状况和需求信息资源网络,打通了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壁垒。联合企业对学院2012届以来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工作能力、核心技能、企业满意度等核心指标开展调查,并对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形成地区企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从而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学院专业优化和招生计划调整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学院历来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通过打造竞技平台、开展特色活动,整合多方资源,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2013年,学院被评为“安徽省创新创业示范校”;2014年,学院学生在第九届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4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组委会授予学院“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发明教育基地”称号(全国共授予十个)和“优秀组织奖”;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评定为安徽省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全省仅十家)和芜湖市创业富民孵化基地。
——校内竞技搭平台,学生技术技能、综合素质同步提升。学院通过组织校内技能竞赛,给广大学生提供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舞台。形成了层次递进、组织完善、极具特色的技能竞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方兴未艾,竞技成为学院全面实施科学人文素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一个亮点。
——品牌项目上水平,特色活动推动专业素质拓展。学院通过开展挑战杯、创新创业设计竞赛和职业规划等大赛,着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建立了选拔、培养和培训“拔尖人才”机制,积极参加国内的各类高水平高层次科技创新活动和技能竞赛,屡屡斩金夺银,学院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近几年,学院学生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电子设计大赛、职业技能大赛、“挑战杯”科技竞赛活动中斩获200余项大奖。
——综合施策齐并举,不断涌现显著成果点亮未来。学院积极探索与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与体系。近三年,通过技能创新竞赛等载体开展创业大赛参加人数近一万人次。目前,学院学生累计参加专利竞赛和专利申请200余项,授权专利50余项,位列同类院校前列。2014年学院大学生在国家和省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各类一、二等奖达数十人次。2014年“邮储杯”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华东分赛区获得特等奖1个,一等奖3个,3个项目团队进入全国总决赛。在刚刚闭幕的第九届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上,学院获4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学院学子参加 “华亿杯”皖江青年创业大赛已进入前六强。
学院利用多种宣传和教育手段,通过创业典型引领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学院杨杰同学是2014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荣获个人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一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此外,他还成功开发了AB保温杯等多项创意产品。凭着研发创造的优异成绩,他连续荣获第九届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安徽省十佳大学生提名奖”和芜湖市经济人物暨芜湖市创业富民工作典型人物等多项殊荣。2014年初,杨杰创办的“巨能百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获得芜湖市专项资助10万元,现已拥有20余名员工,先后吸纳了数十名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高校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就业。公司拳头产品“智能型多功能电动轮椅”2014年12月得到了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刘莉的高度肯定和褒奖,已与香港风投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意向协议,可望于2015年启动投产。杨杰的创新创业先进事迹被中国日报中文网、人民网、新华网多次转载;《安徽日报》、《芜湖日报》等多家省市媒体均有专访或专题报道;《安徽教育网》教育要闻以职业教育系列报道之十:杨杰青春激扬 誓圆“中国智造”梦专题进行了报道。在学院浓厚的创业氛围下,自主创业的在校大学生还有许多,如丁健同学,在校期间自主创业,创办“状元堂”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拥有40余名优秀的全兼职教师,十余个教学点,成为芜湖市教育培训行业一面旗帜。徐文杰同学所创公司近两年销售额达数百万,并积极带动学院近十名学生就业。(发稿:郑晓峰 洪涛 审核:郑晓峰/王荣才)